全球變局中的中拉貿易投資合作新機遇
- 發布時間:2025-05-30 13:43:58
- 來源:中宏網
中宏網北京5月21日電 聚焦“中拉攜手: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主題,中宏論壇第六十一場在線研討會于21日下午圓滿召開。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敦志剛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言。
以下是敦志剛的發言:
一、全球變局中的中拉貿易投資合作新機遇
當前國際格局深刻演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背景下,中拉作為新興經濟體代表,在推動多邊主義改革、完善全球治理規則方面具有天然共識。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拉共體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北京宣言》和《中國—拉共體成員國重點領域合作共同行動計劃(2025—2027)》,標志著雙方經貿關系正從“貿易伙伴”向“戰略共同體”加速躍升。“一帶一路”倡議與拉美國家發展戰略深度融合的五大新機遇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一)中拉制造產能合作迎來戰略升級新機遇
一是中拉制造業合作正迎來全球產業鏈系統性重構的戰略機遇。中國制造業的全產業鏈整合能力與拉美豐富的戰略資源儲備形成深度互補,推動合作從初級商品貿易向產業鏈供應鏈深度嵌套升級。中國在綠色技術產業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的先發優勢,與拉美能源轉型需求及年輕人口紅利形成時空耦合,雙方合作焦點正從傳統大宗商品貿易轉向智慧能源網絡、數字自貿區等現代經濟載體共建。
二是中拉制造業協同發展面臨價值鏈層級躍升的突破性機遇。中國在智能制造、精益管理等領域的產業化經驗,與拉美區域一體化進程中的市場擴容需求形成共振,推動本土化生產從組裝加工向核心部件制造延伸。這種價值鏈重構既幫助拉美突破中等技術陷阱,又為中國企業規避貿易壁壘、建立區域化供應鏈提供戰略跳板,更在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領域培育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合作增長極,實現從“買賣關系”向“共同生產者”關系的質變。
三是中拉制造業創新合作站在技術范式迭代的機遇窗口。中國在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積累,與拉美年輕化人口結構蘊含的創新潛力形成戰略協同,推動智能制造解決方案與區域產業升級需求深度融合。這種創新共振在生物制造、新材料合成等交叉領域尤為顯著,雙方通過聯合研發機制將資源稟賦轉化為技術競爭優勢,構建起“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商業轉化”的創新價值鏈。
(二)中拉綠色能源革命迎來范式創新新機遇
一是中拉綠色經濟合作正迎來全球氣候治理體系重構的戰略機遇。中國完備的綠色技術產業鏈與拉美富集的清潔能源稟賦形成戰略耦合,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發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展望》報告指出,拉美地區是極具吸引力的可再生能源投資目的地,預計到2050年,拉美可再生能源投資需求每年約為450億美元,每投資1美元可帶來3-8美元的經濟回報。而中國光伏組件產量占全球超80%、風電裝備產能超全球60%的產業優勢,為構建跨太平洋綠色能源走廊提供堅實支撐。
二是中拉清潔能源合作面臨全產業鏈整合的戰略性機遇。拉美地區擁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儲量,這使得許多國家都將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經濟振興的關鍵策略,但受制于技術缺口和資金瓶頸,其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尚遠低于資源儲量。中國成熟的綠色能源產業鏈與拉美資源稟賦形成完美互補:從光伏硅料提純到智能電網建設,從氫能儲運技術到生物質能轉化,中國在41個工業大類中形成的綠色技術矩陣,正通過“技術換資源”模式激活拉美新能源潛力。
三是中拉新能源汽車合作迎來市場格局重構的歷史性機遇。據預測,到2028年拉美地區的新能源汽車在乘用車新車銷量中占比將達10%—20%。中國完備的產業鏈優勢與拉美市場潛力形成戰略互補。2024年拉美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41.2萬輛,其中純電動與插電混動車型分別實現139.3%和156.1%的爆發式增長,中國品牌以51%的市場份額占據主導地位。拉美地區消費者對中國汽車品牌認可度不斷提升,越來越多中國汽車廠商在拉美國家選址設廠,雙方汽車產業鏈合作持續深化。
(三)中拉數字絲綢之路迎來智慧轉型新機遇
一是中拉數字經濟合作正迎來數字新基建全球化的戰略機遇窗口。拉美地區國家持續推動數字技術在制造、通信、交通、農業、商務、教育等領域應用,為生產和生活賦能,努力提升整個社會的數字化水平。世界銀行數據顯示,5G技術轉型將為拉美創造3.3萬億美元經濟增量,但該地區5G滲透率低于全球均值、40%家庭缺乏固定寬帶的現實,凸顯數字基建升級的迫切性。中國成熟的5G技術體系和“鐵公基”集成經驗,已通過巴西里約5G智慧港口等標桿項目驗證其適配性。這種合作既包含物理層面的海底光纜鋪設、數據中心建設,更涉及數字治理層面的智慧城市操作系統輸出。
二是中拉跨境電商合作正形成數字貿易新規則的范式創新機遇。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63萬億元,增長10.8%。美洲開發銀行數據顯示,2024年拉美電商交易額達4380億美元,其復合年增速連續三年超35%。亞馬遜發布的《2023中國出口跨境電商白皮書》中預估,到2027年,拉美零售電商市場規模預計達2260億美元,電商滲透率將達12.9%。中國跨境電商正在重塑跨洋貿易形態。雙方合作已突破傳統商品貿易范疇,形成“數字平臺+海外倉+支付清算”的全鏈路解決方案。
三是中拉數字支付合作正開啟金融普惠革命的系統性機遇。針對拉美2億智能手機用戶,移動支付市場增長速度位居世界第二,中國移動支付解決方案展現出獨特的破局價值。中國數字支付企業優勢突出,雙方合作正從支付工具輸出向數字金融生態構建升級,培育“支付+場景”的數字化商業生態。這種合作既解決了拉美金融基礎設施薄弱痛點,更在數字貨幣、跨境結算等領域形成制度創新試驗田,為全球南方國家突破美元支付體系壟斷提供現實路徑。
(四)中拉農業開發協同迎來安全筑基新機遇
一是中拉農業合作正面臨全產業鏈整合升級的戰略機遇。拉美地區坐擁7億公頃可耕地和5億公頃待開發土地資源,其全球糧倉地位通過泛美農業合作研究所數據得到印證——貢獻全球25%糧食、34%油料作物及31%肉類產能。這種資源稟賦與我國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形成戰略對接:我國48.8萬億元(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構筑的超級市場,對拉美優質農牧產品的需求已從基礎農產品延伸到高附加值產品。
二是中拉農業投資正迎來結構性優化的歷史性機遇。隨著全球農業價值鏈重構加速,中國對拉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已突破傳統資源開發領域,從單一生產端向產前產后延伸,覆蓋農機裝備、生物育種、冷鏈物流等關鍵環節。這種立體化投資格局既契合拉美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的迫切需求,又充分發揮我國在農業工業化、產業集群化方面的成熟經驗。
三是中拉農業科技合作正站在數字農業革命的突破性機遇窗口。拉美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許多農作物的單產不僅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低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雙方合作聚焦三大攻關方向:生物育種技術轉移助力破解大豆、玉米等主糧單產瓶頸;數字農業系統集成有效應對倉儲損耗;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轉化推動增值效益提升。我國在智慧農業裝備、農產品無損檢測、功能性食品開發等領域的技術儲備,與拉美特色作物資源形成創新共振。
(五)中拉設施聯通工程迎來動能重塑新機遇
一是兩洋物流通道升級面臨智慧港口建設新機遇。拉美太平洋與大西洋沿岸的天然區位優勢,正面臨傳統碼頭設施老化、物流效率低下的發展瓶頸。而中國在自動化碼頭、數字孿生系統、區塊鏈通關等領域的全產業鏈能力,為破解這一困局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二是大陸經濟整合面臨跨洋鐵路聯通新機遇。南美地理割裂現狀與區域一體化訴求的深層矛盾,為中拉鐵路合作帶來歷史性機遇。安第斯山脈的天然屏障導致拉美內部物流成本遠高于全球均值,而中國高鐵技術、重載鐵路建設經驗與全周期運營能力,正成為破解“大陸碎片化”的關鍵鑰匙。
三是能源轉型困局面臨特高壓電網建設新機遇。拉美雖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行業前景最被看好的區域之一,但電網老化、輸電損耗等問題導致3.4億人口面臨電力短缺。中國特高壓輸電、智能微電網等技術的成熟應用,為亞馬孫水能、安第斯地熱等資源開發提供破局方案。
二、全球變局中的中拉貿易投資合作新舉措
(一)構建自主經貿規則體系,突破制度性霸權約束
面對地緣經濟博弈加劇,中拉亟須共建非西方中心的規則框架以破解體系性壓制。可在數字經濟、綠色轉型等新興領域率先突破:其一,聯合制定《跨太平洋數字貿易協定》,在數據主權、跨境支付、隱私保護等關鍵議題上形成南方國家標準,對沖美歐“數字圍墻”政策;其二,建立“中拉碳中和伙伴關系”,推動光伏、鋰電等綠色技術標準互認,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碳足跡核算體系;其三,試點本幣結算聯盟,借助數字貨幣橋接技術,在石油、鋰礦等大宗商品交易中形成去美元化的“貨幣錨”。這些制度創新既能抵御第三方干預,更將實質性提升全球南方在規則制定中的話語權重,為多極化經濟秩序注入結構性力量。
(二)打造韌性創新共同體,重塑產業鏈價值分配
針對產業鏈重構與結構性矛盾的雙重挑戰,中拉應推動合作范式向“智造協同”躍遷。在半導體、生物醫藥等戰略領域共建聯合實驗室和技術轉化中心,形成“中國研發-拉美中試-全球應用”的協同創新鏈。重點布局“數字絲綢之路”與“清潔能源走廊”雙軸:前者聚焦5G智慧港口、跨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后者著力構建覆蓋亞馬孫流域的水光儲一體化電網。通過設立中拉技術協同基金,引導雙方企業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開展股權交叉持股、專利共享等深度合作。這種創新要素的立體化配置,將打破傳統“資源換技術”的線性模式,在太平洋兩岸培育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三)構建多邊立體合作網絡,強化區域治理自主性
為破解治理脆弱性困局,中拉需創新多層級合作架構:在戰略層面推動“一帶一路”與拉共體、南共市等區域機制深度對接,建立年度聯合政策審查機制;在產業層面組建跨境園區聯盟,以巴西“智慧新城”、智利“鋰谷”為樞紐節點,形成“多中心-網絡化”產能合作布局;在社會層面發起“中拉可持續發展對話”,邀請企業、智庫、NGO共建項目環境影響與社會效益的第三方評估體系。通過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參與的“鉆石模型”,將外部干預壓力轉化為內部治理效能提升的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