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制度創新穩步推進,資本市場改革深度躍升
——從制度建設到結構優化的雙輪驅動
- 發布時間:2025-08-07 08:41:01
- 來源:中宏網
“十四五”時期是中國金融體系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力量,承擔著穩定宏觀經濟、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推動改革開放的重要使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和完善現代金融監管,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依法將各類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從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創新突破到資本市場注冊制的全面實施,再到金融監管體系的完善與法治化進程,中國金融業經歷了深刻的制度改革和結構性調整。與此同時,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支持新興產業、綠色轉型和科技創新等領域的力度顯著加大,資本市場的服務能力也顯著增強。隨著2025年“十四五”規劃進入關鍵期,中國金融體系在穩健貨幣政策、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與強化監管等多方合力下,穩步向前推進,交出了“總量穩、結構優、風險控”的優異答卷。
一、宏圖起勢:深改筑基塑央行監管升維固國本
(一)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建設取得突破
“十四五”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功能定位更加清晰,貨幣政策框架持續優化,雙支柱調控體系不斷完善。人民銀行在保持幣值穩定與支持高質量發展之間實現有機平衡,推動利率市場化改革走向縱深,逐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利率走廊機制。2020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累計降準12次;累計下調政策利率9次,帶動1年期和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分別下降115個和130個基點,有效引導社會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支撐實體經濟復蘇向好。
(二)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持續健全
根據“十四五”規劃綱要要求,我國構建起功能監管、行為監管、機構監管有機結合的監管框架,金融監管從事后糾偏向事前預警、穿透式監管轉型。中央金融委統籌功能凸顯,金融穩定保障體系初步建成。尤其是從2025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看,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金融法、金融穩定法;修改反不正當競爭法、企業破產法、中國人民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標志著我國邁向“法治金融”新階段。通過影子銀行清理、資管新規落地、互聯網金融風險整治,系統性風險得到有效防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初步穩固。
二、由表及里:結構嬗變強肌體精準滴灌潤實體
(一)注冊制全面推行,資本市場提質增效
“十四五”期間,中國資本市場改革以注冊制為核心,實現了從局部試點到全面推行的歷史性躍升。全市場實施注冊制不僅標志著市場化制度建設的成熟,更通過提升信息披露透明度和企業退市率,有效壓實市場主體責任,推動資本市場回歸投融資本源。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十四五”時期A股市場募資總額達5.02萬億元,占社融增量比重提升至3.57%。更為重要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首發募資占比超過七成,“專精特新”企業募資額接近6500億元,直接映射出中國資本市場服務新質生產力的能力顯著增強。
(二)利率改革與匯率改革協同推進,價格機制市場化程度大幅提高
“十四五”以來,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LPR改革帶動貸款利率下降,企業融資成本穩中有降。匯率方面,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匯率彈性增強,有效緩解了外部沖擊下的順周期放大效應。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同比增長8.9%,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8.3%,表明貨幣政策保持穩健基調的同時,融資結構優化、節奏合理,反映出政策精準性與市場化操作能力的持續提升。
(三)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
“十四五”明確提出推動金融資源配置更有效率,五年來,金融資源流向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綠色轉型、鄉村振興等領域的力度明顯加大。“五篇大文章”成為金融支持新質生產力的主渠道。5月末,金融“五篇大文章”貸款余額103.3萬億元,同比增長14%。科技貸款余額43.3萬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22.5萬億元,科技相關產業貸款余額32.8萬億元,政策工具精準滴灌創新型中小企業。
(四)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完善
注冊制改革全面實施后,資本市場顯著提升服務創新創業能力。“十四五”期間,A股累計IPO募集資金逾5萬億元,其中七成投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科創板與北交所并重發展,形成服務“硬科技+專精特新”的結構新高地。地方政府專項債聚焦補短板、調結構,“信用+市場”雙輪驅動效應日益顯現。(作者:霍偉東,封秋碩,遼寧大學經濟學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4&ZD093]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