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科技創新,創造下一個五年輝煌
- 發布時間:2025-08-07 08:50:55
- 來源:中宏網
“十四五”規劃很快就要收官了。“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總量連續跨越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今年預計可以達到140萬億元左右;增量預計超過35萬億元,相當于廣東、江蘇、山東三省經濟總量總和,超過世界經濟排名第三國家的經濟總量,可謂是成就輝煌。在這個亮麗的成績單中,科技對“十四五”的貢獻巨大。一是科技創新推動內需的增長。過去4年,中國經濟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長速度,其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6.4%。而推動內需增長的動力來自智能手機、智能汽車、智能家居、AI智能眼鏡、360全景運動相機等高新科技產品,這些產品創造了新需求,提高了消費的層次。從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信息可以看出,2024年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落地。2024年“三新”經濟增加值超過24萬億元,相當于北京、上海、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的總和。二是科技創新加固了我國制造業的根基。“十四五”以來每年制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我國連續15年穩坐全球制造業“頭把交椅”,20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中國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三是科技創新讓我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近年來,中國經濟始終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持續穩定在30%左右。
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的科技創新指數排名第11名。中國連續第2年擁有最多的創新集群,有26個創新集群進入全球前100個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還有北京和上海—蘇州科技創新集群分列全球第2名、第3名和第5名。當前我國科技創新有三大優勢。一是市場規模巨大。我國有14億多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未來十幾年將達到8億人。另外,我國的5G電話用戶數突破10億,普及率超過71%,數字消費規模超6萬億元,形成全球最大的數字消費市場。為科技創新提供全球最大應用場景。二是基礎設施完備。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383.7萬個,5G用戶普及率超過60%。5G基站和手機在全球市場占有率均超過50%。三是人才儲備豐富。目前,我國每年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STEM)畢業生數量超過500萬人,在全球領先。
我國科技創新依然面臨嚴峻挑戰。一是研發投入中基礎研究占比較低。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持續高位增長,2024年達2497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例為6.91%,但與主要發達國家12%—23%的比例相比仍有明顯差距,且企業投入在我國基礎研究總體投入中占比偏低。二是存在技術“卡脖子”的瓶頸。2020年,中國科學院將包括光刻機在內的35項“卡脖子”技術清單,作為科研任務清單。三是鼓勵原創研究的科研環境有待優化。目前,具有國際影響力、能聚集國際頂尖科學家開展原創研究的科學中心較少;適應基礎研究長期性、不確定性、探索性發展規律,有利于產出重大原創成果的考核評價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
為實現“十五五”規劃的良好開局,我國應當加強科技創新的資金和人才投入,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構建中國創新鏈,發揮舉國創新體制優勢,重點培育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努力創造下一個五年的經濟輝煌。
一是加強科技創新的投入。“十四五”期間,我國增加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建議在下一個五年規劃中,一是要根據我國經濟實力的增長繼續增加創新投入。二是要重點增加基礎研究的投入,以提高我國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的能力。三是要發展耐心資本,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廣開渠道,為創新籌集資金。
二是加速培育創新人才,引進創新人才。我國是全球的人才大國,我國人力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研發人員總量世界第一,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專業畢業生每年超過500萬,但是,我國缺乏世界級的頂尖科技人才。因此,下個五年,我國要努力辦好世界一流的高等學校,培養高水平的人才。同時利用各種機會,引進世界頂尖的科學家、工程師來華科研、創業。
三是構建中國的創新體系、創新鏈。創新是系統工程,首先必須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強政府、企業、高等學校、研究機構的分工合作。政府應該加強規劃,提供科研的基礎設施、科研公共平臺。企業對市場機會高度敏感,是創新的主力軍。我國有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6萬家。“十四五”以來,我國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全社會比重超過77%,體現企業創新的主體性。高校和科研機構擁有強大的科研團隊,是新知識、新理論的發源地,攻克重大科技難題的先鋒隊。官產學三者結合才能形成創新的合力。其次是要打造中國創新鏈。我國幅員遼闊,各省市科研各具特色,應當充分發揮各省市的比較優勢,避免重復建設及惡性競爭,根據創新目標,分工協作,爭取最大的創新效益。
四是充分利用我國的制度優勢,以新型舉國體制攻克“卡脖子”難題。國家通過重大科研攻關項目立項,提出工作目標,召集全國的科研力量集中攻關。如聯盟攻關,成立集成電路產業創新聯盟,串聯本行業有科研實力的大企業協作攻關,成果共享,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研發效率。
五是培育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我國已經從科技跟跑、并跑發展到部分領跑,不少研發領域已經處于世界先進行列。因此,下一個五年,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必須在科技創新上有突出的表現,以此為動力,推動我國經濟再上新臺階。除了上述我國要增加創新的投入外,還要確定一些重點創新領域,如人工智能、芯片、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以重大科技成果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推動下一個五年的經濟輝煌。(作者:林學軍,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